從1952年7月,一個夏日的傍晚走進無錫福安戲院後台,充當一名“民鋒蘇劇團”學員起,已整整三十九個年頭,江南人過生日有個傳統習慣,“做九不做十”,以示吉利,那我算從藝四十年了。但願自己在藝術生涯的最後階段,能再塑造一兩個古代婦女的美好形象,在昆劇事業上能再上一層樓。
四十年來的藝海生涯,幾番潮漲潮落,有辛酸也有愉快,有苦痛也有甘美,但總的來說我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。戲劇界朋友見到我常開玩笑說:“張繼青,你真有福!”是啊,在人們眼中,我事業上似乎是一帆風順。但真正“福”從何來還是我自己最清楚:我藝術上的成熟全仰仗前輩師長的雨露滋養,同台演員、伴奏人員數十年來勞苦的默契合作,國內外熱心的昆劇觀眾支持,加上自己按照“出戲、出人、走正路”的軌跡所作出的努力。
四十年來的舞台實踐告訴我:只有在認真繼承好傳統的前提下,刻苦地磨練好一招一式、一字一腔,日積月累地豐富自己表演技能,オ能駕輕就熟、得心應手地去刻畫藝術形象,把握好台上每一個細節,使舞台人物形象日趨純真、完美;也只有這樣,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,使觀眾心靈與舞台上人物的命運融合在一起,取得好的演出效果。
一個演員在事業上想獲得成功,決無捷徑可走,也無法速成。“三年狀元好出,十年好戲子難成”,這話似乎不無道理。
更多精采內容,請點選此連結瀏覽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irdDrG1yER5DohTnBa1Sg
來源:青出於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