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-何謂崑曲?

  昆曲,14、15世紀發源于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,揉合了唱唸做表、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。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昆劇。

 

  昆曲以鼓、板控制演唱節奏,以曲笛、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,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。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“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。  

  金元時代,在北方興起雜劇,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。在南方的戲文起源于宋代南遷前後。明初時,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。

  根據《南詞引正》,昆曲發源于蘇州昆山,形成於元代末年,明代昆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。元代末年,南戲傳到昆山地區後,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,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,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,有長足的發展。根據周玄暐的《涇林續記》,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昆曲,可見當時昆曲的規模已經不小。明朝正德、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“以文化樂”的傳統,改良昆山腔,採用中州韻系,依字聲行腔,“調用水磨,拍捱冷板”,使昆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,因之又有「水磨調」、「水磨腔」之稱。稍遲出現了用昆腔演唱的傳奇新作《玉玦記》、《鳴鳳記》、《浣紗記》等,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,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。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,前後兩百多年為昆曲全盛時代,昆劇舞臺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。此後花部興起,以昆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臺,然薪盡火傳,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,如京劇;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,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。

  花部又稱「亂彈」,根據《揚州畫舫錄》卷五,特別以「亂彈」來統稱花部諸調便可以知道。徐扶明〈亂談亂彈〉一文指出,「亂彈」又名「鸞彈」、「爛彈」、「亂談」。花部腔調劇種中所用的音樂風格較活潑嘈雜。因此在清朝時,不論梆子腔、西秦腔、吹腔、二簧調、弋陽腔或時調小曲等,都有以「亂彈」一詞作為代稱或自稱的例子。

  昆腔劇本之豐富,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。舞臺藝術以「摺子戲」為特色,講究口傳心授,民國時期蘇州昆曲傳習所的“傳”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。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,藝隨人走,今天昆劇傳統劇碼的數量急劇減少,保護成為當務之急。

   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:1956年,浙江昆蘇劇團根據傳奇《雙熊夢》改編的《十五貫》登臺,周恩來在觀看了《十五貫》的演出後做了兩次講話。周恩來說:“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,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。《十五貫》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。”這次搶救救活了昆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。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昆劇團,形成了昆曲舞臺的大致格局。

本文引用於維基百科